书斋:决定政治走向的不是靠讲道理

有的群体话语权大,有的群体话语权小;有的身居高位,有的不值一闻;有的每日声歌载舞、朱门酒肉,有的每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总之,人与人之差别以至根本无法共情。


我曾拜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赫赫有名,基本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同学都有听闻。

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 给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写了一封信,“那么多人吃不饱饭!为何还要耗费巨资探索宇宙?”

https://new.qq.com/rain/a/20200930A0JBDH00

核心内容其实是“大仁政和小仁政”,“局部与全局”。

nasa给修女的回复内容是,要解决粮食与温饱问题,光靠取消nasa的航天航天预算是远所不能及的。以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对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肯定航天事业的巨大价值,其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其次,nash的项目由美国政府控制并提供,是通过国会通过批准的预算项目,若需要援助饥饿的儿童,首先由相关部门提出预算,然后由国会批准才行。

最后并在内容中展示了nash的科研成果,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学事业中,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实话说,这篇回信简直不要太优秀,如果我是阅卷老师,一定给他满分。

但道理真的就全如信中所言吗?不见得。

政治事件的发展以并不是一两个人讨论然后得出的“最优解”进行的,虽然很多人认为一定有“最优解”。政治事件的发展是多方参与博弈的结果,每一方都有着自己的群体特征,工人、学生、、农民、资本家,又或者是职业政客。每一方都有着自己的诉求,每一方也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认同,有的群体话语权大,有的群体话语权小,有的身居高位,有的不值一闻,有的每日声歌载舞、朱门酒肉,有的每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总之每个群体都有着自己的物资基础。包括此刻阅读此文的你,身上也必然有个各种群体特征。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最优解”,因为每一方都有着自己的“最优解”,甚至参与方的内部也存在着利益诉求不同的团体。就这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讨论、争斗、谈判,甚至战争后,事件朝着各方所妥协的结果发展。

今年可以因美苏冷战大幅度提高nasa的预算,明年就可以因苏联的解体而消减预算,更可以突然通过最低工资法案与八小时工资法案,只因社会分配失衡导致内乱加剧从而左派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大幅提高。

回到这份回信的内容,nasa高度赞扬了修女及其背后的群体,并以委婉的语气讲出为何nasa的航天事业的预算不能取消的理由,nasa的预算是合法合规,如果需要预算可以向国会申请,最后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展望nasa的太空事业。可谓滴水不漏。

换个角度看,这份回信的内容必须慎之又慎,一点错误就可能落人把柄。试想一下如果是笔者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辈向nasa或是本国的航天部分写了这封信,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大概率如意见箱的诸多信件都石沉大海了,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还不算绩效,更别说对面极大概率是掀不起风浪的小人物,任其淹没在信件海中才是最优解。除非它能汇聚成流,汇聚成一股洪流,将意见箱淹没,如果淹没了意见箱依旧没用,就将市政厅淹没,就将国会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