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选:狭隘道德的由来

任何一个价值理论,一旦是立足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利益立场就理所当然会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可以参见环保主义、女权主义、共产主义、宗教和爱国精神等等。所以每个人所拥护的价值理论都是出于自我利益维护的动机。从这一属性上说,所有意识形态感强烈的人都是对于维护自我利益非常热衷敏感的人。但是只是维护自我利益的价值理论不能叫道德,道德具有这样一种属性:维护你所属于的集体的权益而排除你私人的权益。

所以我将道德(泛指一切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理论)描述为:从自私的立场上出发,通过狭隘利他的手段,最终达到使众他者利己的目的。道德的施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团结合作,它需要借助于权术(一种欺骗的艺术手段),在表面的公正诚信(包括仁义礼智信这样的虚名)笼罩下掠夺利益。在这一狭隘道德的群体内部,他们彼此假仁假义;而在狭隘道德群体之间(也就是面对其他群体)它们则将这种权术运用于更大范畴的道德基础上,最终,在所有大大小小的集体的共同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人类”这一个最包容的名义,而这就是人本主义的根源,脱离了这个根源没有任何道德理论可以存在。因此从道德的境界上说,最高境界的道德无外乎不利己,而利全人类,即愿自我牺牲以拥护在全人类的利益的立场上建立的价值理论。而其他的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价值理论的道德基础也决定了他们必须说明他们的理论是有利于这个最根本最高境界的道德的,否则他们必将彻底丧失道德价值的基础。因此确切的说,道德的本质是人作为生物的自利本能衍生出的精神现象,它存在的价值是调和个人的自利和群体的自利之间的缝隙,使两者相互统一。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人们能把以道德名义所做的事情说成“伪善”,而实际上所有的道德都是“伪善”的,没有伪善就没有道德,伪善就是善之所以可能的方式,若你不理解道德的实质你就很难理解我这番话。道德之所以能存在,它存在的本身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它存在是因为它能适应人类的社会方式,它被所有的人类社会认同是因为它有利于群体利益最大化,而群体利益最大化具体到个人就是有利于个人的利益。当一种道德仅仅强调群体利益,而完全放弃个人利益,它就违背了道德存在的本质,成了空虚的道德,它将难以施展。经过这翻分析,你至少会粗浅的明白道德与不道德、善良与邪恶、诚实与欺骗这一系列光明与阴暗对立的现象是如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它们并非像面团含混糊涂的搅合在一起,而是像钟表非常精巧有层次的组合在一起,难以分割。

当一种自利的本能上升为道德,无论它是立足于什么范围的群体的道德,它都因为它的道德化而成为了“理想主义的”。因为它以不符合它目的的名义作为手段,最终分化为两种背离自身本性的群体。一类是拥护道德的名义,将其实践下去而背离道德实质的“道德家”,他们倾向于“利他”。另一类是放弃道德名义,而追求道德实质的“务实派”,他们倾向于“自利”。无论原本是属于道德家还是务实派,一旦当事人在认识上突破道德的幻象,他就可以从名与实的对立中找到统一,进而有全然实现道德行为的可能。就像没有善意的善举不能成为善举一样,一个不能明了道德真谛的人去施展的道德名义的行为也不能成为道德行为。道德尤其不是当你看到悲惨景象而产生了心理不适后,为了缓解自身情绪而进行的施舍于他人的行为。道德更加不是当你为了体现你是道德的而用道德名义去作秀的行为。道德甚至根本不能作为批评他人不道德的斗争工具和舆论武器。道德仅能因为当事人认同此道德所意味的价值观,进而对自我进行信仰塑造的理性参考。

人与人之间或人群与另一人群之间的敌对斗争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第一是生存利益,第二是价值观。所有非纯粹利己的价值观都可以称为道德,而道德即是为了维护对其支持者的利益。所以貌似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斗争,是更严重更本质的利益斗争。作为个人,只要他与其他人接触就无时无刻不身处于利益的漩涡中,在竞争与合作的天秤上不断权衡。当撕下人类社会自我标榜的高尚品德的面具后,我们会看见人与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好比血管一样交错而且必不可少。这种由层层的利益链条所包裹的人类社会,它既不是一种善,也不是一种恶,而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