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读《孔乙己》

中国人对落魄知识分子的憎恨,一半是对当权官僚的憎恨,一半是对读书人的嫉妒。

因为官员大多是经过苦读,考试,然后被国家录取的。而中国的官僚体系,对官员本身有很大的损坏,在官僚体系中的官员都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贪官酷吏。这样的官员老百姓必然恨之入骨。

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读书人作为后备干部,无论他是否能够进入体制,他的人生规划和其他人必然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身份非常容易让人嫉妒,憎恨,人在潜意识中更想在他成长起来一脚踩死,至少打一顿过过手瘾。

但官员的选拔,必然会淘汰掉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没有步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就如同没有分到土地的农民,农民不会当官,正如读人不会种地。其实这些人和失地农民,失业工人是一个性质而已,就是没有对口岗位。

恐怖的是,读书人是作为后备干部被淘汰的。这往往激发了其他人把对官僚的憎恨发泄到了这些失意知识分子的身上。加之意识深入对知识的嫉妒,于是比对待其他失地农民,或者失业工人要更狠,从而达到内心深处的满足。

甚至这种对旧官僚和读书人的憎恨,已经延续到了当代。比如哪位大学生,研究生考公务员落榜了,或者是工作落聘了。很多从小不愿意读书,贪玩,怕吃苦,长大只能当苦力的人,就会把读书人往死里整。

诸如“读了个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我一样当搬运?”,“研究生又怎么了,还不是在美国端盘子?”“大本毕业的同学,单位应聘没考上,到只有初中文化的同学公司里应聘去了!”……

这些段子编了无数个,或许现实中也发生过。无非是想证明“读书无用”,“读书的人没我优秀”,证明“他的人生规划是错的,我才是对的”,“我没文化,但我就是比他要强”一类的心理寄托。

这种极其变态,阴暗的心理,才是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鲁迅本身就是读书人,他不可能从心底鄙视一个读书人。他以一个文化不高的小伙计“我”为视野,展示了对孔乙己的同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真正描写的却是中国文盲人群的阴暗心理和肮脏行为。